高学历人才最好的归宿是什么?翻阅网上关于名校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去向不难发现,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向:第一个方向就是进入体制内网上股票配资安全吗,只不过这种选择经常被质疑是浪费学历;第二个方向则是进入高校任职。
多数网友对于高学历人才的就业去向,理所当然的认为后者的选择才是真正的不辜负高学历和自己的一路走来的努力。可只有名校硕博研究生自己才知道:人人都觉得好的高校工作者,虽然待遇好、发展好,但这个特征注定了这份工作难找——那就是稳定,这份稳定有好也有坏,好处是入职了就能拥有铁饭碗,坏处是因为过于稳定,导致招聘岗位可遇不可求!
而当岗位的供给量远远无法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量时,竞争的激烈程度就会远超想象,一名浙大经济学博士怀揣着对科研的追求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满怀期待地向211高校投递简历,结果却给他泼了一盆又一盆冷水!
从学历角度来看,博士已经是学历的天花板级别了,从院校的知名程度来看,浙大在C9高校范畴内也是名列前茅的存在,其含金量仅次于清北,可就是这样优越的学历条件,即便是面试南京地区的211高校也照样被拒绝,而且还不是一所211,而是接连被两所211拒绝。
展开剩余75%第一所211是博士最心仪的院校,原因是离家比较近,上班比较方便,可想象很美好现实很残酷,博士连面试的机会都没得到,简历发出去就被拒绝了,对方给出的回答是:“经过研究讨论,这位博士学弟还没达到学院的招聘标准”,一句话直接让博士吃了闭门羹。
博士没有气馁,又投递了另一所211院校,结果再次被泼了冷水,但这次博士吸取了教训,想知道自己被拒绝的具体原因,因此主动加了所在学院负责招聘的老师,结果依旧失败,只不过这次失败至少让博士知道了自己被拒绝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个原因可谓是现实又扎心。
虽然招聘老师没有直接说出博士哪里不满足要求,但在提出希望博士可以帮忙推荐人才的时候,还是委婉表达了院校的招聘标准:要求本科、硕士、博士都是985高校,或者全球前100高校,至少发表过两篇一区的SSCI文章。
博士也从这些硬性要求中得知了自己多次被211拒绝的原因,自己第一学历——本科院校不是985院校,只是一所普通的双非本科,而且自己虽然有论文发表,但层次完全达不到211院校所要求的水准,两道门槛自己都达不到,也注定自己与211院校无缘了,这样的原因现实又扎心,但也恰恰是不少博士人才在求职市场中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过分强调第一学历的重要性,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才浪费评论区有网友调侃:可惜你的第一学历不是延边大学,别人就没二话可说了。话里话外还是在表达对浙大新任校长的不满,但两件事其实本质不同,博士求职被卡第一学历是因为他只是博士,而院士担任校长还要被指责第一学历,就有些荒谬了。
现阶段高校对于人才选拔的标准越来越高,外界认为只要是名校的博士入职高校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可当供求严重失衡之后,要求也会越来越多,除了学历之外,还有很多要求都能成为院校招聘人才的硬性门槛。
高校招聘看重第一学历并不罕见,而对于论文水平和层次的要求,也是对科研工作者的必然考察,如果说这两个门槛都无法满足,入职211高校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选择双一流院校或者双非普通本科或许还有成功的可能。
但网友无意之间的评价也不禁让人思考这个问题:第一学历真的能决定一切吗?浙大新任校长的第一学历也不是985,但他的科研成果和管理经验依旧能让他走向浙大校长的位置上去,可见第一学历不足以成为评价一个人的硬性标准,亦或者说是全部的标准。
但倘若越来越多的博士人才因为第一学历的影响失去了进入名校发展的机会,那他们连自我提升的平台也受到了限制,或许在当初的人才选拔体系中,延边大学的本硕出身可以一路走到院士、走上浙大校长的位置。
可在如今的人才评价体系中,延边大学的本硕别说走到浙大校长的位置了,连能否入职高校都成了难题,过分强调第一学历的评价方式,不仅忽视了求职者的实际能力,也抹杀了他们可能存在的发展潜力,这何尝不是一种人才的浪费呢?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这件事呢?网上股票配资安全吗
(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发布于:辽宁省